【編者按】習近平同志提出中國夢論述以來,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在關注這一意涵深刻的詞匯。實現中國夢,創造全體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遠,需要各級黨組織和黨組織帶頭人的不斷引領,需要堅韌不拔的精神,需要眾志成城的力量,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艱苦努力。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推出“百名部長暢談中國夢”系列專訪,本期推出國務院三峽辦副主任、黨組成員雷鳴山文章。接下來,還將陸續刊出多位部長獨家專訪,傾聽部長闡述心中的“中國夢”,敬請關注。
相關閱讀:百名書記暢談中國夢系列報道 百名專家暢談中國夢系列報道
————————————————————————————————
書寫中國夢的三峽篇章
國務院三峽辦副主任、黨組成員雷鳴山
雷鳴山(左一)赴重慶萬州區調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中國夢,明確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以其強大的時代感召力,成為新時期引領航向的前進指南。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流,孕育滋養了璀璨的華夏文明。長江的文明史也是宏大、艱巨的治國治水史,自公元1152年有文字記載以來至1998年的845年間,長江共發生較大洪災84次,平均10年一次,根治長江水患成為中國人民百年的夙愿。1919年,孫中山先生首次提出在三峽筑壩治水、通航發電的設想,但舊中國積弱積貧,夢想難圓。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的幾代領導集體,本著對國家、對人民、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精神,把興建三峽工程作為治國安邦的大事來抓。由于三峽工程規模巨大、技術復雜、影響深遠,自20世紀50年代至1992年4月3日全國人大通過《關于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40年間,有關部門和大批科技工作者對泥沙、航運、移民等重點問題組織科學論證,廣泛聽取不同意見,樹立了我國重大工程依法、科學、民主決策的典范。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三峽工程建設者歷經20年艱苦努力,成功破解了水庫移民等世界難題,造就了無縫大壩的世界奇跡,創造了移民總量、建設規模、裝機容量、泄洪能力等100多項世界之最,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0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0多項,形成專利近千項,我國一批大型企業通過參與三峽工程建設具備了與國際裝備制造業同臺競爭的實力,成就了中國水利水電事業從追趕世界到跨越式發展的歷史進程。
如今,三峽工程初步設計建設任務已如期完成,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全面發揮,并經歷了兩次超過1998年最大洪峰的考驗(1998年最大洪峰每秒6.33萬立方米,2010年每秒7萬立方米、2012年每秒7.12萬立方米),確保了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2012年,三峽電站全年發電981億千瓦時、占我國水電發電總量的11.4%,累計送出電量達6000多億千瓦時,作為全國電力布局的中樞和骨干,為更大范圍內能源優化配置創造了條件。三峽樞紐年貨運量超過1億噸,比蓄水前增長4.6倍,有效提高了長江干流、庫區支流和港口通航能力,長江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為推動沿江區域和中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枯水季節,三峽水庫還對下游進行200多億立方米的生態補水調度,保障了長江中下游群眾生產生活用水。作為“綠色再生清潔能源”的三峽電力,每年可減少消耗約5000萬噸原煤,減排二氧化碳約1億噸,對推行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發揮著積極作用。三峽工程的成功建設,充分證明,只有依靠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只有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為適應新時期三峽工程及庫區新的戰略定位,黨中央、國務院做出開展三峽后續工作的重大部署。三峽后續工作以百萬移民安穩致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庫區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把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放在突出位置,使國家戰略性淡水資源庫得到有效保護;對有關地災進行更有效的治理,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妥善處置蓄水影響,進一步興利抑弊;加強綜合管理優化調度,提升三峽工程科學管理能力和水平。從而,確保三峽工程長期安全運行和持續發揮綜合效益、推動三峽地區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促進庫區和諧社會建設,提升三峽工程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更多、更好地造福廣大人民群眾。隨著三峽后續工作的全面推進,一個以“大三峽”為概念的區域經濟板塊正在形成,一個和諧、富裕、美麗的新三峽正逐步呈現在人們面前。
今天的三峽,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的歷史機遇;今天的中國,展現出民族復興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務實的干勁、更加讓人民群眾滿意的工作作風,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上譜寫三峽事業新的篇章。
更多部長文章點擊進入專題
|